新聞

2020年11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 2020年11月
發揮語文優勢 以「情」培育學生品格
惠僑英文中學屹立深水埗區52 載。作為直資學校,惠僑靈活運用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全面、優質、適切的學習環境,兩文三語教學甚為出色。鄭智賢校長一直秉持「毅勇忠勤」的校訓精神,以「全人教育」為辦學宗旨,不單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著重品德教育,為社會培育不同範疇的人才。
重視兩文三語
惠僑英文中學特別重視兩文三語的訓練。中一新生入學時,即根據學生的英文水平,將其分配到英文班、中文班,以因材施教。初中英文班除中文、中史、綜合人文學科外,其他科目均以英文作為教學語言,務求提供語言環境,增加學生運用英文的機會,提升聽說讀寫能力。另外,中一及中二特設普通話課,部分班別按需要施行「普教中」,讓學生以熟知的語言接受教育,以助接收知識,讓廣、普為母語的學生均能得到適切的照顧;更為非華語同學作抽離式教學,設計校本教材使其循序漸進學習中文,投入香港生活;至於新移民同學亦特設課後英語基礎班,讓他們盡快學好英文,將差距拉近。
受訪時,鄭校長特別強調:「自信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只有培養出自信,嘗到成功的滋味,學生才願意學習。因此我們會根據同學的程度量體裁衣,設計適切教材和試卷,既照顧能力較弱的學生,亦設具挑戰性的學習內容與考題讓能力較高的學生滿足求知慾。」惠僑不但重視為學生創造語境、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還鼓勵及支持學生參加校外各種比賽,學以致用。近年,學生在朗誦節中囊括多項大獎,中文集誦隊連續第四年蟬聯冠軍,二人對誦亦榮獲冠軍、季軍殊榮;新成立的辯論隊亦於學界贏得多項大獎。鄭校長繼而指出:「參加比賽的重要性在於讓學生品嘗成敗滋味,學懂調節,打造強韌的心靈。獲得獎項固然能增加成功感,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以STEM培養創意思維
惠僑持續推動資訊科技教育,更將其中一間電腦室改裝為STEM Lab,讓學生進行機械人編程、電子遊戲創作、3D打印丶微電腦編程應用等等,
藉此加強學生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並提升創新及解難水平。又成立STEM學會,每星期為學生提供人型機械人及機械臂等編程課程教學,讓學生有機會學習基礎的技術。近期惠僑學生奪得有關STEM的獎項包括︰「未來工程師計劃2019-STEM UP A SMART CAMPUS」亞軍及最佳創新項目獎,同時亦於韓國勇奪「2019國際青少年機械人比賽」銅獎。同時亦於「青年科技專才展覽及比賽」(中學組)與各中學及大專院校交流分享,並代表香港到北京參與「世界機器人大會(WRC)Dobot智造大挑戰」,汲取經驗並擴闊眼光。
歷史悠久的電子教學
疫情停課期間,不少學校開展網課,然而對於惠僑來說,網課早已成熟。鄭校長說︰「十多年前,我們已邀請英國牛津大學物理設計研究所主任劉偉榮博士擔任學術顧問,經常透過網絡為學生提供視像教學,講解有趣的科學知識。所以網課對惠僑來說,技術上早已成熟。唯獨是學生家庭支援上,未必每一個家庭都能滿足網課需要,故此停課期間惠僑校舍如常開放,讓沒有硬件、沒有網絡,又或家居環境未如理想的同學,仍有地方可以安心上網課。我們更聯絡不同機構,為清貧學生提供電腦裝置及家居網絡優惠,讓每位學生獲得均等的學習機會。」現時,鄭校長亦早已準備好多個時間表︰半日、全日、網課半日等等,方便隨時應對配合當下需要。鄭校長繼續說︰「因為網課始終會讓課程進度落後了,但考試不等人,中五和中六的同學,下午需要補課,有時更需要以Zoom上課。希望他們可以迎頭趕上。」
校園生活 人情味濃
惠僑已是第十年獲「關愛校園」美譽。鄭校長經常強調課外活動的重要性,學業當然重要,但均衡發展更重要。適當的課外活動,能助學生發展專長、體驗群體生活、提升與人相處的技巧,有助將來的發展。鄭校長指,學校積極舉辦豐富多元的活動,讓學生根據興趣自由參與,只要學生提出建議,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學校都會盡力舉辦相關活動,若因場地等因素未能舉辦,亦會竭力提供協助,推薦學生參加校外機構舉辦的活動,津貼活動費用,以助學生達成願望,發展才藝。多年來,學校津貼不少同學參加由外間機構舉辦的活動,如彈網班、劍擊班、拯溺班等,同學亦不負所望取得多個獎項;另外,同學在板球比賽上表現非常出色,學校特聘非華語老師帶隊,當中更有兩名學生入選香港板球代表隊。鄭校長說︰「由於我們的小朋友多來自基層家庭,所以盡量希望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我常常都說,若李雲迪和郎朗小時候沒有接觸過鋼琴,又何來今天的成就?希望學生多接觸不同事物,多點嘗試,擴闊眼界,才能知道自己長處和喜好,繼而發揮潛能。」
參與課外活動能釋放快樂荷爾蒙──安多芬,令人心情輕鬆,更有助於建立師生關係。鄭校長繼續說︰「很多時候,人長大了便忘記了哪位老師教得好,但必定會記住跟哪位老師感情最好,記得一齊去露營、踢足球等等片段。師生關係良好,提升歸屬感,對學生始終是好事。」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之情,在畢業典禮中盡現──老師因為捨不得學生而潸然淚下。鄭校長笑言︰「惠僑老師真是性情中人,幾乎每年畢業典禮都會感動落淚。由於學校人情味濃厚,是以每年畢業典禮,仍在學的學生也好,校友也好,只要我們需要,無論是司儀、音響或其他設置,他們都樂於幫忙。這種團隊精神,真的令我十分驕傲。」
事實上,師生關係需時慢慢醞釀,學校在政策上關顧學生在學習上的特別需要,除開設不同的補習班外,更推出「新來港學童適應計劃」、「朋輩輔導計劃」、「初中學習圈」、「中一迎新歷奇營」及「午膳迎新活動」等,讓同學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及早適應香港中學的生活,以及加強歸屬感。當學生感受過老師的關愛,繼而將關愛透過義工服務,傳播給其他人,為社區及社會,發放更多正能量。
開設「世界學堂」擴闊眼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惠僑自2000年始推行「世界學堂」計劃,至今已有二十一年,希望每位同學在學期間最少有一次海外考察的機會,從中擴充認知體驗、拓展文化視野、學會包容不同文化、孕育大同心理。至今師生足跡已遍佈英國倫敦、韓國、日本、台灣、馬來西亞、泰國及國內大部分城市,親身體會當地文化及城市發展。鄭校長十分支持學生走出課堂,放眼四方,他說:「學生多了解內地情況,對生涯規劃亦有幫助,尤其中國對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機遇處處。而由於學生大多是來自基層,或許未曾有乘搭飛機、高鐵的機會,甚多學生首次乘飛機經驗都是來自學校的交流團。」唯疫情影響下,上年度多個交流活動被迫取消,鄭校長指學校正籌辦明年復活節的「世界學堂」,期望能成行,繼續讓學生增廣見聞。
重視品德教育 培養服務精神
惠僑以「全人教育」為辦學宗旨,特別重視培養品德。成立多支制服團隊,訓練學生的應變、解難的能力及待人接物的態度。所有中一同學,必須加入其中一個制服團隊,包括︰聖約翰救傷隊、交通安全隊、少年領袖團、童軍等。以紀律訓練學生自律的個性,服務社區、回饋社會的精神。鄭校長補充道︰「惠僑是全港首間落實執行『義工服務計劃』的先導學校,除學科成績和操行外,學生的義工服務需要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升班。我們亦會提供不少義工服務的機會,如賣旗、探訪長者中心、智障中心及獨居長者等。學生服務社群,深得區內坊眾認同。有些同學在校內本來比較文靜,不太突出,但在義工服務中,卻做得非常出色:細心、周到、熱情,與課堂上的表現截然不同,我也感到十分驚訝。」事實上,學生做義工服務時,同時接觸新知識,學習與人溝通,提升解難能力,是個人成長需要的元素。
惠僑特設「社會事務委員會」,每年會舉行不少有意義的班際義工活動,提供服務社群的機會,一則方便滿足升班條件,二則培養學生的服務、貢獻精神,讓學生多關懷社區。另外亦推行「一人一班務」義工服務計劃,回饋社區或社會之餘,亦不忘幫忙班內事務,希望提升同學的責任感。此外,亦透過參觀社區服務機構,讓他們親身體驗各機構的工作情況,從而培養他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習慣,回饋社會同時訓練品格及提高公民意識。受訪尾段,鄭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中學是同學建立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以義工服務讓學生學懂感恩,潛移默化影響價值觀,引導學生在人生路上常懷感恩之心,懂得尊重、欣賞和感激他人,這對他們的一生十分重要。故此,品德教育乃重中之重!」